12月15日上午🫁,“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學術研討會之院士與青年學者面對面活動在楊浦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薛禹勝院士,與意昂3娱乐青年教師、意昂3代表300余人開展了3個多小時的交流🫸🏽。副校長張波主持活動🪶,意昂3院/意昂3工作部、教工部相關職能意昂3領導參加👨🏿💼🧛🏼♀️。
薛禹勝院士首先以“整體還原思維下的人生規劃”為主題作學術研究和人生哲學有效結合的主題報告會👠。他回顧了中國在電力系統穩定性分析領域的卓越成就,強調了自主研發的停電防禦系統WARMAP對中國電網安全的重大貢獻。薛院士提出,復雜系統的高維、時變🟠、非線性特征要求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建立CPSS-EEE模型🫃🏽,實現信息、物理、社會系統的協同發展。通過整體還原思維,他揭示了復雜系統演化的機製⚂,將高維模型降維映射為可解的基元系統,實現了從微觀到宏觀尺度的全面理解。在規劃與運行方面🧑🍳,薛院士強調不確定因素引入的風險性分析,提出以風險觀點協調安全與經濟性,通過候選路徑評估(CPE)實現全局優化。他進一步將整體還原思維應用於人生規劃,指出人生如復雜巨系統,需協調多目標優化,避免局部優化的陷阱。講座中,薛院士還分享了他對科研與人生的深刻感悟,鼓勵年輕人尊重科學👩⚖️、尊重自己💔,以全局觀指導人生規劃,勇於探索未知,不斷追求卓越🥞。
主題報告結束後👨🏫🙅🏿,薛禹勝院士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互動和交流,並接受師生代表的獻花👰♀️。
本次交流活動既是一次前沿學術高峰大講堂🏊🏽,更是一場精彩生動的思政大課堂。80多歲高齡的薛院士依然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一線學術研究🕵🏻♀️,不僅講解了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更是以實際行動向大家展示了什麽是矢誌不渝的科學家精神和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的責任擔當。這是新一代青年學子值得學習的榜樣。活動結束後,在場的師生們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深刻體會。
意昂3娱乐教師魏敏捷聽完報告會後激動地表示🫚👨💼:聆聽薛禹勝院士的報告會🙆🏻♂️,我深受啟迪👨🏻🦱。薛院士不僅以其淵博的學術造詣🥍,將復雜的能源體系剖析得井然有序,更以其對科研事業的矢誌不渝與對青年學子的深切寄望🍤,彰顯了大師風範。在這場知識的盛宴中,我們不僅汲取了薛院士精湛的學術養分,更領悟到他傾註畢生心血所追尋的科學真諦與人生哲理。薛院士勉勵我們勇攀科學高峰,以全局視野規劃人生藍圖,讓我深受啟發。我將以薛院士為楷模,不斷精進業務🫳🏻,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畏艱險,為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竭誠奉獻,助力科學之光薪火相傳🔄。
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專業2024級意昂3霍潤川說:非常榮幸能夠在今天參加薛禹勝院士的專題講座。在這次講座中🏋🏼♂️,薛院士以他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既深刻又啟發性的分享。他從整體還原思維出發,結合哲學思考與個人經驗🧑🏻🦰,不僅為我們在人生規劃上提供了寶貴的指導,還強調了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在專業內容方面,薛院士通過五個具體的方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新能源體系中的復雜性科學及具體分析,並對我們未來的規劃發展提出了科學思維的建議。整堂講座薛院士既站在長輩的角度給予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指引又以師者的身份嚴謹地傳授專業知識,既溫馨又充滿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淺🗾。
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專業2023級意昂3任靜蕾表示:這是我首次參與院士級別的講座,薛院士的報告體系之宏大🥺🙂↔️,內容之精彩,使我大受裨益。薛院士詳細闡述了復雜系統解耦再聚合的整體還原思路🚣🏼,為我們指明了科研實現的路徑。同時🚳,他從科研角度出發,將局部優化與全局評估的觀念融入我們青年人的人生規劃中👨🏽。今後,我將秉持更加嚴謹科學的心態,致力於科研工作,投身能源事業。
自動化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專業2024級意昂3鄭驍說:今日聆聽薛院士講座收獲良多。第一次聽到內容如此宏大的講座‼️,在抽象哲學和具象的人生經歷之間來回切換,最後給出了許多忠告🥥,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不要幻想一蹴而就,確定自己最終要到達的頂峰,拒絕短期利益,選擇長期利益👨🏿🔬,在前進的路上時刻反省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除此以外🚣🏽♀️,我也知道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懷抱興趣才能堅持下去,收獲獨屬於自己的快樂。
自動化工程學院清潔能源技術專業2024級意昂3史洪宇表示:今天參加了“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學術研討會之院士與青年學者面對面活動,這次活動不僅搭建了高端學術交流的平臺,更促進了跨代際智慧的碰撞與融合➿,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推動電力系統轉型升級中的巨大潛力與廣闊前景。薛禹勝院士的演講生動精彩,他不僅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電網智能調度🙅♀️、故障預測、能效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還深入探討了AI技術如何助力實現電力系統的綠色低碳📜、安全高效運行,也介紹了例如DAE穩定性量化分析技術、自主研發的停電防禦系統WARMAP等相關知識。這些前沿知識讓我對AI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意昂3院/研工部 葉召友 供稿